为全面总结黑龙江省非遗就业工坊建设经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就业工坊发展实践,11月30日下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厅机关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全省非遗就业工坊建设视频推进会议。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孟祥武总结了黑龙江省非遗就业工坊建设情况,全面分析了黑龙江省目前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非遗就业工坊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转化做出具体部署。
孟祥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承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同时也是我们老祖先的智慧结晶。非遗就业工坊作为促进就业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全省脱贫攻坚战略任务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5家,已开展贫困学员技能培训389期,培训人员达6095人次,产品数量400余万件、50余万吨,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孟祥武强调,要继续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健康有序发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创造新型扶贫就业模式的同时,以非遗促就业,以非遗促发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地方发展续航,为乡村振兴助力。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撬动金融资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以实现非遗生产智能化、产品产业化、销售电商化为目标,引领非遗就业工坊不断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生产,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促进非遗就业工坊高质量发展。
孟祥武强调,要引导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和项目传承人敢于突破“从一而终”的思维定势和“一成不变”的传统经验束缚,创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非遗就业工坊品牌培育,加快形成一批拥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支持非遗就业工坊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就业工坊知名品牌。要深化“非遗项目+传承人+就业工坊(基地)”“传承人+合作社(协会)”“就业工坊(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非遗+”效应,大力延伸非遗就业工坊发展链条,推动实现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的有效衔接,形成非遗就业工坊与其他产业共建格局。
孟祥武强调,要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常态培训与订单精准培训、自主培养与外援引进相结合,支持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支持优秀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推荐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参加国家培训和省外培训与交流,推动将优秀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民俗等活动中,设立非遗就业工坊的展示展销平台,综合利用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加强非遗工坊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省文旅厅、省非遗中心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市(地)和部分县(市)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工作者和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会议线上观看了部分非遗就业工坊优秀案例专题片,交流了各地非遗就业工坊建设经验,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文旅部门和大庆市老街基非遗扶贫工坊、同江市圆梦技能培训中心扶贫就业工坊、北安市乌鱼绣非遗扶贫工坊带头人作了交流发言。